编号:jita-0005
资料文件:80.78GB
下载链接(资源是标题前半部分内容,不是标题后半部分内容,放心购买):
一方面,巴赫时代的音乐充满了威尔士的轻快、痴狂和丰富饱满的优美音调。“行家”和“爱好者”构成了新的音乐受众。对他们来说,首要的是享受音乐,并且形成对音乐的审美观。另一方面,在路德新教(Orthodoxie)的圈子里也出现了针对礼拜仪式中艺术性音乐的批评声音。虔信派运动引发了对音乐的严酷敌意。 Continue reading
编号:jita-0005
资料文件:80.78GB
下载链接(资源是标题前半部分内容,不是标题后半部分内容,放心购买):
一方面,巴赫时代的音乐充满了威尔士的轻快、痴狂和丰富饱满的优美音调。“行家”和“爱好者”构成了新的音乐受众。对他们来说,首要的是享受音乐,并且形成对音乐的审美观。另一方面,在路德新教(Orthodoxie)的圈子里也出现了针对礼拜仪式中艺术性音乐的批评声音。虔信派运动引发了对音乐的严酷敌意。 Continue reading
编号:jita-0004
资料大小:5.92GB
下载链接(资源是标题前半部分内容,不是标题后半部分内容,放心购买):
《马太受难曲》对于莱比锡的议员们来说也一定过于戏剧化和歌剧化了。它的上演激化了议员们与巴赫本就存在的紧张关系。因此,议员委员会决定削减巴赫的薪酬。巴赫作为圣托马斯学校乐监的聘书证明中写道:“为了维护教堂内的良好秩序,应安排持续时间不长的音乐,并确保其不产生歌剧的效果。音乐更重要的是激起听众的虔诚之情。”[3] Continue reading
编号:jita-0003
资料大小:28.15GB
下载链接(资源是标题前半部分内容,不是标题后半部分内容,放心购买):
据历史记载,当《马太受难曲》于1727年的基督受难日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首次奏响时,所有的人都惊讶不已。尊贵的牧师以及贵妇人们面面相觑,说:“接下来该怎么办?”一个虔诚的寡妇因为惊慌而大喊:“上帝保佑,你们这群孩子怎么可以这样!这不成了歌剧院或者喜剧院了嘛!”这是一个叫盖尔波(Gerber)的人在其《萨克森教堂礼仪史》(Historie der Kirchen-Ceremonien in Sachsen)中所做的描述。[1]这位盖尔波本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严格意义上的康德派哲学家,却对礼拜仪式上越来越多的音乐演奏大加指责。 Continue reading
编号:jita-0002
资料大小:67.99GB
下载链接(资源是标题前半部分内容,不是标题后半部分内容,放心购买):
娱乐的绝对化导致享乐世界的产生。基督受难精神将享乐主义解释并降级为衰落、虚无,即非存在(Nicht-Sein)。然而,基督受难与娱乐本质上并非完全不同。娱乐的纯粹无意义性(Unsinn)与耶稣受难的纯粹无意义性是相似的。痛苦之人(homo doloris)痛苦狰狞的表情像极了小丑的微笑。受难者为了福佑将自己的幸福抵押出去。这种悖论正是我们要去探究的。
甜蜜十字架
你是一切福分的源泉,
赐予我多少福善。 Continue reading
编号:jita-0001
资料大小:2.58GB
下载链接(资源是标题前半部分内容,不是标题后半部分内容,放心购买):
前言
受难是她的性格。
音乐不使人的内心产生痛,
她无关乎人的行为和情动。
她是超乎人之上的痛……
她把痛活生生地压在人的双肩。 Continue reading